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。對于翻譯行業,尤其如是。只有重視質量,才能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,拔得頭籌。SDL 2016年“翻譯技術洞察(Translation Technology Insights)”調查了分布在115個國家的2784名受訪者,其中包括企業、語言服務提供商、自由譯者,他們普遍認為“在重要程度上,質量2.5倍于速度,6倍于成本。”


  但什么是質量?翻譯質量的評價標準是什么?古往今來,不同的從業者站在不同的角度,得出了不同的答案。清代翻譯家嚴復提出了“信、達、雅”三字評判標準;美國翻譯家奈達提出了著名的“功能對等”理論。這些大家理論具有深遠影響,對翻譯實踐產生了強大的指導意義。但當翻譯服務產業化,進入大規模多人協作生產模式,是否有更加現代的方法來評估質量呢?ISO 9000認為“質量是各種要素滿足要求的程度。”超市里食品的營養可以通過包裝上附有的營養成分表判斷,那翻譯質量是否定有明確的指標來衡量呢?筆者將在下文對國內外的翻譯標準進行簡單介紹。


  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


  國家標準方面,中國有《翻譯服務規范 第1部分:筆譯》(GB/T 19363.1—2008)、《翻譯服務譯?質量要求》(GB/T 19682-2005)、《翻譯服務規范 第2部分:口譯》(GB/T 19682-2006);歐洲有《歐洲翻譯服務提供商質量標準》(BS EN-15038 European Quality Standard for Translation Service Providers);美國有《筆譯質量標準指南》(ASTM F2575-06 Standard Guide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ranslation)以及《口譯服務標準指南》(ASTM F2089-01 Standard Guide for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Service)。行業標準更是眾多,包括LISA QA Model、SAE、MQM、TAUS DQF等。下面我們著重介紹LISA QA Model、SAE J2450和MQM這三種影響較大的標準。


  LISA QA Model


  本地化行業標準協會(Localization Industry Standards Association, LISA)成立于1990年,是全球化、國際化、本地化和翻譯(Globalization, Internationalization, Localization, Translation, GILT)領域主要的非營利組織,總部位于瑞士。LISA提供的服務包括制定本地化行業標準和質量保證規范,舉辦本地化論壇和研討會,開展本地化咨詢培訓,出版本地化刊物。雖然于2011年2月28日宣布因資不抵債停止運營,但由它發布的LISA QA Model卻是語言服務行業應用最廣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型。LISA QA Model將譯文質量分為語言與格式兩大維度。語言維度分為錯譯(Mistranslation)、精確性(Accuracy)、術語(Terminology)、語言(Language)、風格(Style)、國家(Country)以及一致性(Consistency)七種錯誤類型,每種錯誤類型分別對應輕微(Minor)、重大(Major)、致命(Critical)三種嚴重程度。


  翻譯服務企業在運用LISA QA Model時,通常會根據自身需要調整、細化錯誤分類與嚴重程度。因此,即使都是基于LISA QA Model的評價標準,仍會有不小差別。


  SAE J2450


  SAE J2450由汽車工程學會(Society of Automobile Engineers)制定,目標是幫助汽車企業測試維修服務資料的翻譯質量,于2002年開始實施。最新版為SAE J2450-201608。該標準在國外汽車行業和大型翻譯公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,特別是在術語很重要的某些專業領域,如醫療、工業設備或制造業等獲得了很好的效果。據最初使用這個標準的通用汽車公司估計,自從采用SAE J2450,通用汽車的譯文差錯率降低了90%,翻譯交付時間提高了75%,總體翻譯成本降低了80%。


  SAE J2450將譯文錯誤分為七個類別:術語錯誤(Wrong Term)、句法錯誤(Syntactic Error)、漏譯/多譯(Omission/Addition)、構詞錯誤(Word Structure & Agreement Error)、拼寫錯誤(Misspelling)、標點符號錯誤(Punctuation Error)、其他錯誤(Miscellaneous Error)。設置嚴重(Serious)、輕微(Minor)兩個嚴重級別.


  MQM


  多維度質量指標(Multidimensional Quality Metrics, MQM)是歐盟資助的QTLaunchPad項目成果,由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(Deutsches Forschungszentrum für Künstliche Intelligenz, DFKI)于2014年發布,最初目的是用于評價機器翻譯質量。最新版本于2015年12月30日發布。MQM整合了各種翻譯評價標準,像一個錯誤分類庫。下圖為MQM錯誤架構。

翻譯質量評價標準與方法

  MQM錯誤架構


  來源:多維度質量指標——翻譯質量評估新框架(Multidimensional Quality Metrics (MQM) —New Framework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)


  是不是復雜得有點讓人望而卻步?經過簡化,研究人員提出了以下核心架構。

翻譯質量評價標準與方法

  MQM核心架構


  來源:多維度質量指標——翻譯質量評估新框架(Multidimensional Quality Metrics (MQM) —New Framework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)


  MQM的一項重要創新是提出了Verity這一維度,用于評價文本對應用環境的適宜性,一般翻譯質量評價標準沒有涉及。舉例,電氣裝置手冊從英語翻譯為德語,原文提到接地線為純銅材質,在美國的確如此,但在德國,接地線外還會覆上一層黃綠條紋的絕緣層。即使將原文精確翻譯為德語,在德國使用時仍然是錯誤內容。又如,在美國撰寫的雇傭合同從英語翻譯為西班牙語,因為美國采用普通法系,而西班牙采用大陸法系,翻譯時,需要對兩種法系都熟悉的法律專家,進行大量改寫,使譯文具有與原文對等的法律解釋。還如,英語用戶手冊翻譯為中文后,如果里面的熱線電話號碼仍然延用英語熱線電話,顯然不能方便中國用戶。Verity關注的問題超出了術語和語言的范疇,在評估時,不僅需要將譯文與原文對比檢查,還需要考慮譯文應用的環境。即使譯文忠實通順,也可能不符合應用環境的要求。從翻譯角度看,能夠根據最終用途和讀者調整譯文,也是人類譯者與機器翻譯最大的區別。


  研究人員還建議使用者根據《翻譯項目通用指南》(ISO/TS 11669 Translation Projects—General Guidance)中提出的12項條件選擇適用的錯誤類型。這12項條件包括:語言/地域(Language/locale)、主題領域(Subject field/domain)、術語(Terminology)、文本類型(Text Type)、目標讀者(Audience)、使用目的(Purpose)、語域(Register)、譯入文本風格(Target text style)、內容對應性(Content correspondence)、輸出方式(Output modality)、文檔格式(File format)以及生產技術(Production technology)。


  應用方法


  說了這么多質量標準,在實際工作中是如何運用的呢?基本思路是首先對錯誤進行分類,分類可以有多個層次,即有大類、小類;設定嚴重程度以及對應扣分或權重(weight),常見的嚴重程度包括原文錯誤(Source)、偏好(Preferential)、輕微(Minor)、重大(Major)致命(Critical);在譯文檢查過程中,發現錯誤,確定分類以及嚴重程度,明確了錯誤對應的扣分或權重(weight);最后根據錯誤數量、扣分和抽查字數,計算譯文得分或錯誤率,決定譯文是否通過檢驗。以上評價方法稱分析式(analytic)的評價方法,即通過統計錯誤評價譯文質量。錯誤越少,嚴重程度越低,譯文得分越高。


  分析式評價基本思路:錯誤分類嚴重程度-權重個數-總扣分檢查字數-得分或錯誤率


  結語


  雖然有很多國家以及行業標準,但標準在翻譯服務行業的應用現狀不容樂觀。根據SDL 2016年“翻譯技術洞察(Translation Technology Insights)”調查,超過33%的受訪者從不精確評價翻譯質量,60%的受訪者并不知道存在統一的質量評價標準。僅5%的受訪者采用統一標準評價質量。這一結果表明,推行統一翻譯質量評價標準任重道遠。


  現代管理學告訴我們“測量帶來改進(What gets measured gets improved.)”。翻譯服務行業正在蓬勃發展,采用標準有利于行業規范健康成長。語言橋于2012年成立質量部,采用基于LISA QA Model的質量評價標準,對譯文質量進行嚴格檢驗,確保為客戶提供穩定規范服務。